2022年3月3日是第九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全球宣传主题为“恢复关键物种 修复生态系统”;我国宣传主题为“关注旗舰物种保护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川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7种,居全国前列;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今天,
我们选择了10种在四川有分布的动物,
你能通过眼神辨认出它们吗?
(认不出也不要紧,点击图片,看看它的真身)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答案在这里,你猜对了吗?
一、大熊猫
大熊猫,食肉目、熊科,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野生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大熊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川观新闻记者 何海洋 摄)
二、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别名仰鼻猴,灵长目、猴科,毛质柔软,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天敌有豺、狼、金猫、豹、雕、鹫、鹰等。世界上的金丝猴仅存5个物种,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川金丝猴在野外生活在植被环境很原始的森林,是衡量森林健康、完整与否的旗舰物种。(川观新闻记者 何海洋 摄)
三、雪豹
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在岩石堆中是极好的保护色,有“雪山之王”之称。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雪豹种群密度高于全国平均密度十倍以上,是全国雪豹密度最高的地区。(卧龙保护区供图)
四、毛冠鹿
毛冠鹿,又叫青鹿,为一种小型鹿,多以种子植物以及蕨类和伞菌为食。栖息于高山或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采伐迹地和河谷灌丛,经常活动于海拔1000—4000米之间的山上。
体长约920毫米,尾长约120毫米,肩高490毫米,体重约30公斤左右。体中等大小,与赤鹿相仿、鼻端裸露,眼较小,无额腺,眶下腺特别显著。每年4至5月交配,每窝产1至2仔,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0岁和12岁。(邓建新 摄)
五、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熊科,熊属,一般栖息在落叶林、荒漠、混交林或灌丛林中。体长120-190厘米,成年亚洲黑熊体重50-220公斤,寿命25岁左右,繁殖季大约在6月到8月开始,怀孕期为200-240天。通常在洞穴或树洞中产崽,一胎可产1-4崽。
亚洲黑熊浑身黑色毛发,吻部淡褐色,并在胸前有一个白色弯月或V型斑纹。亚洲黑熊的耳朵形态独特,并比其他熊要竖而且大。灵活的四肢和弯爪有利于其攀爬树木,是最常两足行走的熊,甚至可以两足行走达500米。(川观新闻记者 华小峰 摄)
六、小熊猫
小熊猫,又叫红熊猫、红猫熊、九节狼、金狗。其躯体肥壮,身上被有粗的长毛,体长40厘米—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体重一般约为5公斤左右。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丛的地方。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
小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夏永翔 摄)
七、黄鼠狼
黄鼬,俗名黄鼠狼,是哺乳纲、鼬科的小型的食肉动物。体形中等,身体细长,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四肢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锐,趾间有很小的皮膜。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其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李军 摄)
八、乌梢蛇
乌梢蛇又名长溜、乌蛇、青蛇等,为游蛇科动物。其体形较大,无毒,生活在丘陵地带,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乌梢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宋心强 摄)
九、大齿蟾
大齿蟾,锄足蟾科齿蟾属的一种动物。头部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清晰,吻长于眼径;眼大,白天瞳孔纵置呈一窄缝。蝌蚪发育较慢,属越冬类型,通常要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四川峨眉、洪雅、灌县、汶川、泸定等地,多生活于山溪附近。(宋心强 摄)
十、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属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南迁。迁徙时成群,常成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目前,白眼潜鸭的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全球总的种群数量约6万只,是易受伤害种群,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成都观鸟协会供图)